有序,不可互换——三下、四下
教材
2021学年三年级下册“口语交际”,11页:
先分组讨论,小组提出推荐的地点;再全班交流,各小组把推荐的理由说清楚;然后投票选出最值得去玩的一两个地方。
浅析
分号似使用不当。
《标点符号用法》(简称《用法》)关于分号的说法:
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,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。
很明显,教材例句分号点断处不是“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”。
那么,是不是“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”呢?
也不是。因为《用法》所示四个“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”的例句,它们前后位置均可互换而基本意思不变,见下:
例1——
多重选择复句:人还没看见,已经先听见歌声了;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,歌声还余音袅袅。
分号前后换位: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,歌声还余音袅袅;或者人还没看见,已经先听见歌声了。
例2——
多重转折复句: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,所以总是受压的;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,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。
分号前后换位: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,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;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,总是受压的。
例3——
多重因果复句: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,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;因此,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。
分号前后换位: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;因为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,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。
例4——
多重递进复句: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,以为可以凉快些;谁知没有凉快下来,反而更热了。
分号前后换位:谁知没有凉快下来,反而更热了;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,以为可以凉快些。
.
教材例句是多重承接(连贯)复句,是“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”中的另类。它第一层分句之间是承接关系而非选择、转折、因果、递进关系。所谓另类,是指它第一层分句前后位置不可互换。承接复句的语意,接连不断,先后有序;它鱼贯而入而非齐头并进,它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排列。
教材例句可简说为,先讨论①,再交流②,后投票③:
不可互换为先投票③,再讨论①,后交流②;
不可互换为先交流②,再讨论①,后投票③;
不可互换为先投票③,再交流②,后讨论①;
不可互换为先交流②,再投票③,后讨论①。
所以,教材例句中三个分号都应改为逗号。
下册类似差错见于本册37、46页和四年级的57页。
教材之范多于之误。在多重或基本的承接复句中,第一层分句之间用逗号点断的,本年级下册见于5、36、39、46、51、56、75、102页,四年级下册6、32、50、55、56、57、69、86、91、97、100、118、129页。如:
自由组成小组,先商量一下,打算了解哪些传统节日,怎么了解,用什么方式记录,然后各自开展活动。(三下《古诗五首》,36页)
先吃一口冷饭,再喝一口水,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。(四下《白鹅》,55页)
笔者于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