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溯阻绝之议——八上《三峡》
教材
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《三峡》,54页: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注释
[沿溯阻绝]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,不能通航。沿,顺流而下。溯,逆流而上。
浅析
注释似不妥。
不可说“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,不能通航”,反倒可简言之,上行难而下行易。难者,“不能通航”;易者,畅通无阻。
“阻”,可释“阻断”,但“绝”此处不可释“阻断”。
“绝”,多义。在此处语境中,应取“横渡;穿越”义(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”),引申为在水道上畅通无阻。
一、注释之不合情理。
发大水(“夏水襄陵”)时,欲逆流而上,船只行驶或“举步维艰”,或“阻断”不前甚或反向后退;但顺流而下则恰恰相反,航道畅通无阻且船速倍增。这些都可算是常识了。
那么,何来的“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”了?
二、注释相悖于下文。
“沿溯阻绝”的下文所述(“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”),乃下行畅通无阻之大实事、大实例。其非但畅通无阻,而且还使得船行速度倍增——“一日千里”。这可是并非发大水之平时所没有的高速,是与阻断不通完全相反的另一极端。
是不通,孰为可通?
换言之,下行之“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”,不是在证明“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”,反倒是在实证下行“一日千里”之畅通无阻。
原注释可改为:
[沿溯阻绝] 应理解为“沿绝溯阻”。“沿绝”,下行的航路畅通无阻;“溯阻”,上行的航路阻断不通。沿,顺流而下;绝,横渡、横穿的意思,这里引申为畅通无阻。溯,逆流而上;阻,阻断不通。
.
把“沿绝”与“溯阻”说成“沿溯阻绝”是并提法(也称“并提分承”或“合叙”)。这是为了使句子紧凑、文辞简练而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方法。如把“兵非不利”与“革非不坚”,说成“兵革非不坚利也”(本册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136页),又如把“亭午不见曦”与“夜分不见月”,说成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(本篇教材54页)。
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。
参考
《<三峡>译文指瑕》,作者刘志胜,《语文教学之友》2005/9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