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779

[初一语文] 温故知新四议——七上《论语》

[复制链接]

3

主题

3

帖子

3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3
发表于 2022-11-8 01:58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温故知新四议——七上《论语》




教材

    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《<论语>十二章》,51页:




    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
    注释

    〔温故而知新〕温习学过的知识,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




浅析

    对“温故而知新”的注释似有问题。




    一、注释之归谬。

    教材“温故而知新”的注释可概括为“温习旧知,得到新知”。

    如果脱离下文“可以为师矣”,注释则或许说得过去,结合下文则完全说不过去。

    全国大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在“温习旧知,得到新知”,他们可以此为师吗?按注释是可以的——孔子都说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。

    “温习旧知,得到新知”就可以为师,那读完高中想当教师的还要读师范吗?按注释是不要的——孔子都说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。

    语言实践可检验注释的真伪。语言实践,指“温故而知新”之语境“可以为师矣”。很明显,大家都清楚,只是“温习旧知,得到新知”,是不能以此“为师”的。

    我们应“据文证义”,“训诂方法的一种。利用文献语境来探求或证明词义”(《语言学名词》,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年公布)。

    换言之,一词多义,于语境则仅一义,由此决定训诂应据文证义。




    二、“温”、“新”之义要契合语境。

    “温”(yùn)“积”义——通“蕰”。见《汉语大词典》义项1:




    【温】2 ①通“蕴”。积蓄;含蓄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其长矣,其温厚矣,其功盛姚远矣,非顺孰修为之君子,莫之能知也。”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:“温与蕰同。蕰者积也。”南朝梁锺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陆机所拟十四首,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。”宋王观国《学林·蕴》:“《广韵》曰:‘蕴,藏也,俗作蕴’……凡此或用蕴字,或用温字,或用酝字,皆读于问切,有含蓄重厚之意。古人多假借用字,故蕴、温、酝三字虽不同,其义皆同于蕰。”清曹寅《喜叶桐初至》诗:“诗惟涤秽囊如洗,温不增华客是松。”




    其他辞书之再证(引例略)。




    《汉语大字典》——【温】通“蕴(酝、蕰)”。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屯部》:“温,叚借为蕰。”1.积藏。

    《辞源》——【温】蕴藏,蕴积。通“蕴”。

    《辞海》——【温】通“蕴”。

    《王力古汉语字典》——【温】㈤通“蕴”。

    《古代汉语词典》——【温】⑩通“蕴”。1)积蓄。

    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——【温】通“蕴”。蕴藏,蕴积。




    若取“积蓄”义,则“温故而知新”,意为“博古通今”,即既“积蓄”“故”(过去的知识),又“知晓”“新”(今天的知识):知识结构健全——的确“可以为师矣”。其中“而”,而且,表并列,并非“以”(凭借)意,即不主要以、不在多数情况下以温旧来知新。换言之,“温故”与“知新”是并列关系,不是以温故去知新之偏正关系

    知新大都不是在温故中发现、领悟的,如每天记背三加二等于五,很难进步到解数学方程的境界;过分强调温故,会挤占知新的时间精力而产生不好的影响;反而知新却能巩固和强化旧知,如学习代数能巩固初级算术的知识。

    “故”与“新”,相对为文,都应同样指向“知识”,并非如教材所释,一指“知识”一指“理解和体会”。




    三、书证对“温故知新”诠释。摘抄自《<论语>详解》,序号为笔者所加




    1.东汉王充《论衡·谢短》:“夫知古不知今,谓之陆沉;……夫知今不知古,谓之盲瞽。……温故知新,可以为师;古今不知,称师如何?”

    2.东汉班固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儒林之官,宜皆明于古今,温故知新,通达国体。”颜师古注:“温,厚也,谓厚积于故事也。”

    3.东汉班固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愿陛下选明经术,温故知新,通于几微,谋虑之士以为内臣,与参政事。

    4.唐代孔颖达《礼记正义序》:“于是博物通人,知今温古,考先代之宪章,参当时之得失。”




    从证可看出

    1.“温”在这里是“积”之义,非“温习”义。

    2.“温故知新”之意,另一种说法为“知今温古”;其反义为“古今不知”,或“知古不知今”、“知今不知古”。以“古”代“故”,以“今”代“新”。




    综述,“温故而知新”,乃“博古通今”之意而非“温习旧知,得到新知”之意。




    笔者于2016、2018、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。本文为第四次质疑。




参考

    1.<论语>详解》,白平著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,201512月第3次印刷

    2.《<论语今读>译注商榷五则》,田静,《吕梁学院学报》2011年2月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